close

單純記錄下讀後的小感想,免得以後忘記

《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》,毛澤東1927年在湖南紀錄農民運動時的報告,在50年代又重版。

毛澤東當時已統一中國,身為共產黨總書記,地位崇高,其文章也變成接近「聖旨」的存在。早期的文章變成當代黨參考的楷模。

重刊版本除了校訂文句錯誤,潤色辭藻外,也因應許多政治需求而刪掉文句。

Eg:本章只節錄修改句子,因來自於我的觀點,恐有斷章取義之嫌,若有疑慮建議去看1927年版本,請各位先生海涵。

簡單聊幾個刪改的部分:

 

1.

『本刊於1927/3/28刊登在「中央副刊」第七號』

當時正處於國共合作時期,毛澤東作為國民黨的一員,發表在黨的刊物上。

而這一段只留下1927/3這部分,後面的部分被刪掉了。

至於為什麼,答案應該很明顯。

我大毛主席,怎會是國民黨的一員呢?

 

2.

『如果把完成民主革命的功績作十分,則市民及軍事的功績只佔三分,農民在鄉村革命的功績要佔七分。』

這句被整段刪掉了。

Why?

槍桿子出政權,是毛澤東在井岡山失利後得出的結論,也宣告農村革命有其侷限性。此後中國共產黨的治國方針裡,軍事變成很重要的一塊。軍隊處理的事務廣泛,包含軍事、政治、宣傳、經濟等。

以黨領軍、以黨領政。現在依舊如此。

此外,這句話也分類的市民與農民階級,但在統一後就不需要分類彼此,而是團結無產,打擊資產階級。因此一併刪去了。

 

 

3.

『所以唐孟瀟先生也說:「農民在鄉下抓土豪劣紳,十個有九個是對的。」』

整段刪。

這裡花了一大段在討論無產階級對待資產階級、地主的方式是否過當。簡單來說,毛同意農民的處理方式或許有點超過,但一切是地主造的業,農民並沒有錯。而且,在革命的情勢下,就是必須要動武、造成破壞才叫革命。由於只是隨筆這邊就不多加著墨,有興趣的可以自己翻來看。

 

4.

「分類」,是革命不可分割的步驟,文中也將農民分類成「富農、中農、無產農」等類,並且批判、探討各階級在革命中的態度。

由於只是剛開始的無產革命,革命者以無產農為主,因此批判中農、富農。但50年代,共產勢力抬頭,中農已成為無產者的陣營,因此就不能再批判他們了。這段對中農的許多文字略有刪減,主要打擊富農。

 

5.

這種舊武裝拿過來,乃建設農民武裝的一部份,『在目前雖然有一些還正在鬥爭中,但湘中湘南各縣是已經不成問題了,只有湘西還有些問題』。

後面刪掉了。

如果不刪掉,湘西人可能要被批判個好幾十年了吧。

 

7.

『性的方面也比較的有自由,農村中三角及多角關係,在貧農階級幾乎是普通的。』

全刪。

這段主要討論族權、神權以及父權的問題,共產黨堅決反對的舊傳統。而這句是在批判農村父權現象時曾提及的句子。

至於為什麼刪掉我就不好說了,畢竟我對這部分沒啥研究。

 

小結

「農會」是農民運動很重要的組織,功能廣泛。在割據時期,若地方軍閥無暇顧及時,霸佔一方,由農會領導全村。屆時,地方的富農、資產階級就慘了。在文革發生過的那些事,遊街、財產充公、抓去關、流放等都可見到。而如果是很有名氣的土豪劣紳也可能被判死刑。

農會成為地方自治的組織,也是共產黨革命的重要據點。

這篇文章,是共產黨早期很重要的一篇著作,有很多往後耳熟能詳的名句都從這出來的,包括「矯枉必須過正」、「革命不是請客吃飯,不是做文章,不是繪畫繡花,不能那樣雅致,那樣從容不迫,文質彬彬,那樣溫良恭儉讓。革命是暴動,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。」等等。

本文稍微聊一下這些黨的名人著作,不同版本修改的情況,焦距在時代變化對應的文書修正,至於此時期的研究就不在討論範圍內。

會想要聊這個,除了上課剛好提到外,也因為我曾經看過一本書《1984》,主角工作的「真理部」,也在從事類似的事。

我相信,每個國家都有類似的事在發生,所以不用特別批判誰。

只要知道,人們有義務保存歷史。不然,當有人開始操縱歷史,人們一點辦法也沒有。

想知道後果如何嘛?去看《1984》就知道了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洞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